
我常常是半夜十一二点坐滴滴的专车回家。安静的车里,看着大多透着白领气质的司机,心里会暗暗地给他们加声油。
我作为创业者,也关注着同为创业公司的滴滴、Uber的公司进展。它们被喜爱与被抵制兼有,创新者与破坏者的标签共存。每当想起这些,在深夜的滴滴专车上,有三个场景常常从脑中跳出来作类比。
第一个场景是集装箱。
近期发生在各地的出租车司机对专车的抵制活动,与五十多年前码头工人对集装箱的抵制十分相像。
集装箱作为一种颠覆性的货运手段,极大地压低了运输成本,使得中国生产的产品运到纽约,远比在纽约郊区生产更为便宜,从而改变了世界经济格局。那本著名的《集装箱改变世界》称,没有集装箱就没有全球化。
但标准化、自动化的集装箱,直接冲击着以装船、卸船为生的码头工人的就业。工人以集会、罢工等多种形式抵制,21000名纽约码头工人齐集麦迪逊花园广场痛陈集装箱之害。
然而新技术的趋势终不可挡。集装箱成为航运主流,码头上的劳工大军和他们生活的社区终成回忆。因为不适应集装箱贸易,“一些几个世纪以来一直是海上贸易中心的城市,比如纽约和利物浦等,只能眼睁睁地……
这篇文章发布很久了,已经被归档请点击阅读更多文章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相关推荐
评论 抢沙发
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