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除现有措施外,大力提倡“新技术条件下的高峰期合乘”,或许是个能部分缓解问题的较好办法,也是提高整个城市交通系统效率的一种方式。
6月1日,上海出租车信息服务平台上线,出租车企业与滴滴打车实现全市出租车行业的信息互通、资源共享。6月2日,北京市交通委运输管理局等三部门共同约谈滴滴专车平台负责人,明确指出滴滴专车及滴滴快车业务违反现行法律法规之规定。此前,交通部及各地方均明确表示禁止“专车”运营模式。与此同时,持不同观点的各方在各大媒体、网站展开了激烈的口水战。本文试从经济学视角理性考察出租车和专车的竞补关系及发展前景,以期有助于破解城市公共交通管理难题。
出租车是准公共品
首先谈传统出租车。在刑法和保险赔偿上,出租车都被认定为公共交通工具,由此可见,传统出租车具有一定的公共服务属性。现实中,出租车确实已成为各城市的“名片”,尤其在一些重要盛会期间(如运动会、世博会等),出租车能被有效组织,为与会嘉宾的便利出行提供保障,进而提升整个城市的服务形象。
从公共经济学角度来看,政府确实有必要对出租车进行一定的管制,以确保公共服务需求的满足和公共秩序的井然。比如,需要对出租车价格设置一定上限,以确保普通市民有能力消……
这篇文章发布很久了,已经被归档请点击阅读更多文章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相关推荐
评论 抢沙发
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