分时租赁业务渐“火”,是真相还是伪装?

摘要分时租车只靠蹭电动车热点是做不出规模的,原因是充电场景限制了自由取还,这在体验上是最大短板,从长远来看,风口的催熟还得学摩拜和ofo,在大街小巷摆开战场,这既有赖于技术进步,也需要产业政策的配合。
分时租赁业务渐“火”,是真相还是伪装?

之前在朋友圈开过一个玩笑:因为摩拜不能进社区,所以要做一个产品,接驳摩拜所不能满足的最后500米,算是对共享单车爆红背后商业逻辑的恶搞。

最早的分时租车大都从先驱玩成了先烈,而网约车政策受限又特别烧钱,所以门槛更低,还沾点环保理念的共享单车先红起来一点都不奇怪。

其实,早在Uber爆红之前,分时租车曾经有过一波行情,但点儿背也始于此时。

当时的玩家有两类:2000年的Zipcar和后来的RelayRides都是较早创业公司。

二者区别仅在于前者是自有车辆,后者是P2P,那时Zipcar的创始人——有三个孩子的美国大妈RobinChase是比TK红得多的共享大咖。

Zipcar凭着4.5-5.5美元的时租价风光过一段时间,2011年IPO时完成31%……

这篇文章发布很久了,已经被归档请点击阅读更多文章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0 分享
相关推荐
  • 暂无相关文章
  • 评论 抢沙发
    头像
    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    提交
    头像

    昵称

    取消
    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  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