摘要李宁,一度作为与阿迪和耐克匹敌的第一民族品牌,却经历了5年的滑铁卢。最近与小米的合作并没有为李宁换来多少品牌形象以及业绩的提升。转型路上的三大隐忧:①与互联网融合的不够深入;②渠道尚未数字化;③价高质量低,缺乏创新。

李宁,一个90后品牌,承载着80后满满的回忆,一度作为与阿迪达斯和耐克匹敌的第一民族品牌。而现在,却跑错了方向,被弯道超车。
日前,李宁公司在25周年司庆上,正式对外宣布,在用“MakeTheChange”取代“一切皆有可能”成为李宁公司的品牌口号五年后,将重启“一切皆有可能”的品牌口号,并宣称该口号是契合时代脉搏,预示在互联网+的时代大潮下,只要初心不改,梦想依旧、勇于创新就可以实现“一切皆有可能”。真的是这样吗?
五年转型滑铁卢
过去,李宁公司依靠着创始人李宁的名气以及当时国内民族品牌的缺失,在短短十年的时间内便成为国产第一体育品牌。而且,在奥运期间,更是年销售额达到百亿,敢与阿迪达斯和耐克等品牌叫板。2010年,中国迎来消费……
这篇文章发布很久了,已经被归档请点击阅读更多文章
© 版权声明
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,未经允许请勿转载。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相关推荐
暂无评论内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