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品类无品牌:地方小吃在帝都发展的尴尬怎么破?

摘要在北京,中国任何一个品类的小吃,你几乎都能找到。黄焖鸡、重庆小面、牛肉拉面……这些品类虽然有名气,但很难从中找出“成气候”的品牌,地方小吃在北京的发展一定程度上还处于无序状态。随着经营者品牌意识的增强,特别是互联网思维的兴起,部分小吃的品牌化经营步伐正在加快。初步完成品牌化转型的小吃有什么特点可供学习借鉴?
有品类无品牌:地方小吃在帝都发展的尴尬怎么破?

餐饮

一、规范细节,小吃也可以标准化

对处于混战状态的地方小吃,“标准化”经营显得特别重要。

成立于2009年的“武圣羊杂割”,如今在北京已有近50家店面,它以100平米的门店实现日翻台21次、净利30%,被行业奉为神话。

“武圣羊杂割”有着清晰的标准化流程,比如羊汤规定肉2两,一碗羊杂规定杂是1两4,在顾客点完餐以后都会拿去秤上称,确保量上的统一,羊骨汤的熬制也是严格规定四小时,选用羊的哪部分棒骨也有相应规定。

建立起规范的产品标准,……

这篇文章发布很久了,已经被归档请点击阅读更多文章
© 版权声明
THE END
喜欢就支持一下吧
点赞点赞 分享
评论 抢沙发
头像
欢迎您留下宝贵的见解!
提交
头像

昵称

取消
昵称表情代码图片

    暂无评论内容